大数据技术和农业相结合将赋予改变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,推动精细化农业、实现全程可追溯,“大数据+农业”将重新定义农业。本文从农业大数据定义、时代背景、制约因素、政策措施、应用方向等方面简要说明大数据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。
大数据农业就是把各类农业数据进行采集、汇总、存储和关联分析,从中整合新要素、发掘新资源、发现新知识、创造新价值、培育新动能的一种农业新技术和新业态。
这是一场发生在农业领域里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,同时也是一场要素革命——新知识新技术代替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,从而改变了资本主导的传统要素格局;
一场资源配置革命——大数据本身就是新资源,它同时又以精准量化、动态优化的方式重构各类资源的配置。
农业大数据定义
农业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数据理念、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方面的实践。农业大数据涉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从产到销(种什么,怎么种,往哪销)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,是跨行业、跨专业、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,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具体展示。
农业大数据是融合了农业地域性、季节性、多样性、周期性等自身特征后产生的来源广泛、类型多样、结构复杂、具有潜在价值,并难以应用通常方法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。
它保留了大数据自身具有的规模巨大(volume)、类型多样(variety)、价值密度低(value)、处理速度快(velocity)、精确度高(veracity)和复杂度高(complexity)等基本特征,并使农业内部的信息流得到了延展和深化。
农业大数据时代背景
当前信息革命已经从数字化、网络化进入到以数据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阶段。
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,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,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,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,极大提高人类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能力,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、利益格局、安全格局,已经成为引领创新、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,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。
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,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,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。
据统计,2016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.58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达30.3%,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,互联网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由弱到强。截至2017年6月,国内网民规模达到7.51亿,互联网普及率达54.3%,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.6个百分点。
在这一时代背景下,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。农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,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零售总额高速增长,2016年达到1589亿元;
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经过3年试点,目前已进入整省推进的新阶段,到2017年底,或建成益农信息社超过8万个;
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扩大到9个省份,相继推出了426项农业物联网新产品、新技术和新模式;
农业部制定印发了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,组织对8个农产品单品种大数据进行试点,遴选认定了38项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;
已经认定三批共21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;
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和网站整合的力度亦前所未有,一些互联网、大数据企业纷纷进军农业农村这片蓝海。这些都为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应用探索路劲奠定基础。
农业大数据发展制约因素
国内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正面临诸多新形势、新问题,国内农业农村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相比,总体上仍相对落后,尤其是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。
目前“大数据”运用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农业数据建设滞后、内容不全,数据打架、标准不一,数据不准确、不及时,发布不规范、不集中等等,这些问题都成了农业发展的短板。
此外,农业农村数据底数不清、关键核心数据缺失、数据质量不高、数据共享开放不足、数据开发利用不够,以及整体数据意识不强等等都成为了“大数据”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。
具体来看,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尚处于“跟跑”阶段,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,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;
农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,但目前远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,数据资源体系亟待加快构建和完善;
在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上,普遍存在不愿、不想、不敢共享开放的问题,主动开放让社会主体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障碍;
大数据与现代农业发展、农村社会治理融合度不高,对优化配置资源要素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力还远未挖掘,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作用还远未发挥;
对农业数据安全的认识有待深化,农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强化和完善;
网络传播和信息服务在打破农民封闭意识、提升农民素质、增强农民信息化应用技能等方面的作用,还需进一步释放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